改革开放45年,煤炭行业深化改革、煤矿人赓续奋斗,让整个行业发生巨变。
煤炭作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为国民经济蓬勃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改革开放45年,煤炭行业深化改革、煤矿人赓续奋斗,让整个行业发生巨变。
由弱到强,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全国煤炭产量从1978年的6.2亿吨增加到2022年的45.6亿吨,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煤炭大国。
从传统开采方式到现代化矿山建设,我国煤炭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巨大进步。45年间,大型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由32.5%提高至99.01%,煤炭行业始终站在科技前沿,引领整个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煤炭产业结构得到显著优化。45年间,经历市场化改革、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行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
回顾改革开放45年,改革与创新伴随着煤炭行业发展的每一步,为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国家能源集团神东上湾煤矿8.8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生产现场。
从传统能源到现代工业
全国煤炭产量大幅提升
一直以来,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担负着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使命。特别是改革开放45年以来,我国煤炭的供应保障能力得到持续大幅提升。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从1978年至2022年,全国煤炭产量由6.2亿吨增加到45.6亿吨。建国以来全国累计生产煤炭超1010亿吨,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累计生产煤炭约937亿吨。1985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煤炭生产大国。我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6%,提高至2022年的50.6%。
全国煤炭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从1978年至2022年,全国煤矿人均生产效率由137吨/年提高到1800吨/年,建成千万吨级煤矿79处。2021年亿吨级以上煤炭企业煤炭产量上升至18.22亿吨,5000万—1亿吨煤炭企业产量达到6.23亿吨。
自1978年以来,煤炭行业保障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业内专家指出,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未来,煤炭仍将长期发挥国家能源安全“压舱石”和为实现 “双碳”目标兜底保障的作用。
与此同时,煤炭运输网络的加快形成也为煤炭稳定供应提供坚实支撑。经过45年的不懈规划建设,我国煤炭铁路通道和集疏运系统建设加快推进,煤炭铁路直达和铁水联运能力持续提升。中国能源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牛克洪指出:“目前,我国正逐渐形成一个以瓦日铁路、蒙华铁路、兰渝铁路为骨干,联结全国已有铁路干线,辐射华东、华中、西南的东西共进、南北呼应的点对点铁路直达运输新格局,未来全国铁路运输煤炭量将占全国煤炭产量的75%以上。”
▲图为阳煤集团新元公司井下巷道中布置的5G基站。
从“计划”走入“市场”
煤炭市场化改革行稳致远
回顾改革开放45年来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是煤炭行业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在不同发展阶段,特别是在煤炭行业处于困难时期,党和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行业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在上世纪70年代,为摆脱当时煤炭行业落后面貌,国家引进先进设备推动煤矿机械化生产;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关键时期,国家出台政策性破产措施;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国家把煤炭行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点行业,推动了煤炭化解过剩产能、促进行业脱困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煤炭行业严格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和运营,产运销价等要素均由国家计划统一制定。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煤炭体制开始转轨发展。
1978—1992年,煤炭行业开始新的改革探索,由单项局部推进转入全面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为提高煤炭生产力、全面改革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国家开始赋予煤炭企业部分自主经营权,煤炭企业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和煤炭相关政策体系逐渐形成。
此后,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拉开序幕。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推动我国煤炭企业进一步实现市场化改革,并形成了一批现代化的煤炭企业。
煤炭价格进一步放开。1992年7月,国家取消了计划外煤价限制,放开指导性计划煤炭及定向煤、超产煤的价格限制,出口煤、协作煤、集资煤全部实行市场调节。1994年1月,国家取消了统一的煤炭计划价格,除电煤实行政府指导价外,其他煤炭全部放开,由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自主定价。煤炭企业参与市场的程度更深,价格调节作用进一步增强,这对激励煤炭企业生产积极性起到重要作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正式颁布实施,以该法为基础的政策体系开始建立。
2016年2月1日,《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用3—5年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的目标。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
面对煤炭行业产能过剩、需求疲软等问题,我国煤炭企业积极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召,推动产能调整和结构优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2012年至今,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持续加强供给体系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基础愈加牢固。
▲图为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绿化成果。
从“傻大黑粗”转为“智效并举”
煤机装备科技创新成果突出
过去,煤炭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产业形象“傻大黑粗”,通过技术进步、智能化转型等方式降低煤炭开采风险成为全行业的重要目标。技术创新、煤机装备自主化等方式逐步实现了采煤工作面无人、少人,改变了煤矿传统形象。
45年间,我国煤矿大型化、智能化的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功能互补、导向明确的行业研发平台和创新基地合理布局。牛克洪指出:“煤炭科技实现了从跟踪、模仿到部分领域并跑、领跑的转变,取得了突出成就;煤田地质勘查、深部煤炭资源开采、煤矿灾害防治、煤炭转化等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大型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由32.5%提高至99.01%,已经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019个,国产煤机装备的技术突破取得了很大进展。
例如,山东能源集团在“十三五”期间投入200多亿元实施智能化建设的基础上,2021年以来已投入100多亿元,推进集团范围内所有煤矿智能化建设全覆盖,建成了一批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矿井。鲍店煤矿、转龙湾煤矿等9处煤矿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名单,目前均全部完成建设并通过验收。
国家能源集团也积极探索智慧矿山发展模式。《中国能源报》记者从国家能源集团了解到,“互联网+”加持下,国家能源集团旗下乌海能源老石旦煤矿和乌海能源等老煤企迎来智能化新生,神东煤炭和宁夏煤业等煤企的安全管理、生产组织向智能化方向不断前进。国家能源集团2022年提出了煤矿智能化建设“5个100%”的目标,去年底实现了煤矿智能化技术及建设100%全覆盖,实现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选煤厂100%智能化,实现固定岗位100%无人值守。
从最开始的放炮崩落采煤,到如今基本实现从粗放向集约高效的现代化采煤方式转变,“这些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实实在在看到了井下工作面工作环境、矿区面貌、产量、产能效率等的极大改善和提高。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整个煤炭行业在技术层面上,是全面、系统推进的。”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国家首批煤矿采掘智能化专家高明仕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我国煤矿安全开采水平和技术装备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煤炭开采逐步走向科学采矿、绿色采矿、精准采矿、智能采矿。
同时,我国煤机设备从引进吸收到实现自主突破,国产化取得显著进展。目前,煤矿大采高综采,还有20多米甚至30米的综采放顶煤智能化,包括支架电液控制技术,全断面快速掘进系统等,基本都实现了自主国产化,部分自主化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甚至领先水平。“综采放顶煤技术输出到澳大利亚等国家,像高铁一样成为我国的重要名片之一。采煤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支架、采煤机、刮板机等基本能实现自主化生产,结束了我国部分煤机装备长期以来依靠从国外采购、成套进口的局面。”高明仕说。
▲图为淮北往日的塌陷区变成湿地公园。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煤炭企业和产品跻身国际舞台
45年间,我国煤炭行业主动融入全球能源市场,国际煤炭交流合作开创新局面,我国煤机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煤机成套装备逐步进入海外市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行业在国际合作方面不断深入推进。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计划地引进综采设备,到中美合资建设安太堡露天煤矿;从开展煤炭国际贸易到煤炭企业“走出去”开发境外资源,再到兖矿集团成为澳大利亚煤炭生产供应商;从开展学术交流到加强与世界能源机构、政府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我国煤炭行业的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
“从合资建设一些大型露天煤矿,到学术交流,我国与世界能源机构、政府、企业持续合作,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更加深入广泛。”高明仕表示,近年来,我国举办或参与的国际学术会议、发展论坛、展览会等交流形式多样,相关协会也组织国内专家、企业参加世界行业大会或国际采矿大会、设备展览会等,政府、协会都和国外大型企业、能源机构不断加强交流联系。
牛克洪指出,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持续打造高层次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煤炭产能合作新格局,开创了与多国煤炭产业互利共赢发展的新局面。
与此同时,煤炭企业的国际化步伐也持续加快。以中国中煤为例,其前身是1982年紧跟改革开放步伐成立的中国煤炭进出口总公司,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通过煤炭资源“走出去”,实现资金、技术、装备“引进来”,主动融入国际市场,为增加国家外汇储备、推动我国煤炭工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中国煤炭企业跻身国际舞台。国家能源集团产业遍及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山东能源集团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美洲多国的资源开发取得重要突破,徐矿集团巴拉普库利亚煤矿为孟加拉国能源安全保障作出重要贡献……一批大型企业主动融入国际煤炭项目建设,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热门排行
会员动态
相关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