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应急管理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和鼓励高校加强煤矿智能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培育一批具备矿业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工程、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对煤矿智能化建设进行人才方面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一个新兴专业对学子意味着什么?高校根据国家需要和时代变化新增新兴学科,如何更好地招生、培养?培养的人才是否能与煤炭企业需求进行有效衔接?本报记者就此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进行了调查。
引导学生了解新兴专业
2021年6月,当来自江苏南通的马嘉钦在高考志愿栏里填下自己的志愿方向时,还不知道自己将与矿业类院校结缘。他的想法是,“朝着梦想去”。
“报考时我对专业并不很了解。我们省高考按照专业组进行志愿划分,我对工科感兴趣就选择了01专业组,最终被调剂到智能采矿工程专业就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生马嘉钦对记者说。
来自河北的孙铜则对自己的志愿选择进行了一番谨慎思考和研究。“智能化不仅代表煤炭行业的发展方向,也代表着未来各个行业的发展方向,是大趋势。我看好智能采矿专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矿业类顶级学府,能被录取感到非常惊喜。” 孙铜说。
来自山东的刘学阳也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智能采矿专业工程就读,他对煤炭行业只有基本的了解,对智能采矿工程专业的了解仅限于这是国家开设的新专业。
据介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21年新增智能采矿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4个本科招生专业。在此之前,于2019年增设机器人工程专业,2020年增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在招生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这些新兴专业知之甚少,如何引导和加强学生对学科的认知?”记者问。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刘波介绍:“我们一是构建了‘分省到院’的招生宣传模式,发挥学院和专业领导、教授、青年教师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的招生宣讲活动,让家长、同学们了解新兴专业。同时,建立与高中的直接联系,建设优质生源基地,通过‘高校教师进中学’、大学生回访高中母校等各类活动,扩大专业影响力。二是通过给学生介绍行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和趋势,使学生们了解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的潜力和方向。三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鼓励学生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进步紧密结合,再结合自己的爱好、职业规划进行选择。”
实施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
当前,全国有生产煤矿近4400处,已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043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277个。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正处于提速发展的关键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积极推动我国煤矿智能化和煤矿机器人技术发展,牵头组建了“煤矿智能化与机器人创新应用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
刘波介绍,近年来,该校围绕煤矿智能化发展需求,全面布局了智能化专业群建设,并积极推动传统采矿、安全等专业的升级改造。
“比如,我们开设了智能采矿工程专业及服务于矿山智能化的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新专业。我们围绕煤炭行业智能、安全、高效、绿色发展,优化以采矿工程为核心的主体特色专业及增设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刘波说,目前该校推进实施智能采矿专业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开展本博贯通培养。
相对于学校对学科设置的宏观把握,在校学生的学习目标更为具体。
“我最初的职业理想是进华为‘煤炭军团’,想真正为行业做贡献。我还需要继续深造。在家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会读研读博,学到前沿领域的内容。”孙铜说。
记者问孙铜,目前对煤炭行业是否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关注但不深入,限于学校的公众号推送的内容和老师推荐我们参加的大型会议。可能由于我还是在校学生,视野没有打开,不知道自己学的这些技术未来在行业的应用空间有多大。”孙铜说。
马嘉钦对自己所处的专业有所思考:“我对煤矿的智能化发展很期待。”他认为,煤炭事业的价值不亚于航天事业,有一天,地下开采领域将会给人类带来极大价值。
为缩小在校学生实践与认识的差距,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们积极联合国内优势科研单位和企业,共建智慧矿山高水平科研平台和‘科技矿场’合作基地。应急管理部和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国家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就落户我校。学校牵头组建‘煤矿智能化与机器人创新应用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设立全国煤炭行业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与煤炭企业合作开展煤矿智能化试点或示范工程建设等。依托各类资源,搭建了学生实习实训平台,使学生更能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和行业技术前沿。”刘波介绍。
重视知识体系的贯通性
目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智能化相关专业首届本科生还没毕业。
“未来,智能化人才整体供不应求,学生就业范围很广泛。”刘波说。
“作为新兴专业,没有过去的就业情况作为参考。如果待在矿业行业的话,打算考研、考博,然后到国有煤炭企业工作。”刘学阳说。
马嘉钦也表示,未来可能去煤矿工作。“从我们导师那里了解到一些新建煤矿的工作条件不错。比如国家能源集团下属企业或者陕煤集团榆林地区的新煤矿。”他表示,最希望得到较高的工资和合适的假期。
孙铜则表示,想发挥专长实现个人价值,成为技能大师型的人物,有独立的研究室。
关于智能化人才的需求和就业情况,记者也采访了两位煤炭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多年的资深专业人士。
陕煤集团神南产业公司日常业务有应用系统软件研发工作。该公司人力资源部原部长高翔曾连续多年到高校招聘。“我们招来的智能化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高翔说。
“进行软件研发,我们很少使用应届毕业生,因为他们没有研发实际经验。”高翔认为,未来智能采矿工程是炙手可热的专业,已在招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才缺乏。
这与山东能源集团人力资源主管李贺的看法一致。李贺给记者展示了2021年至今的招聘信息,信息显示,招聘的智能化相关专业多与机电、电气有关,还有个别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他也认为智能采矿工程专业人才急缺。
“双碳”背景下,矿业高校是否对智能化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有一定程度的担忧?
葛世荣回答:“工科专业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链环环相扣。我们在培养智能化人才过程中,重视知识体系的贯通性。在加快智能采矿、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智能化专业建设的同时,我们还聚焦能源绿色开发与低碳利用,在全国首批开设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等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培育以碳中和为着力点的战略性新兴领域教材体系。”
中国煤炭教育协会理事长李增全表示,当下,煤炭行业智能化进程非常快,人才培养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新兴学科建设应该有突破、有创新。这种创新是颠覆性、变革性的,因为行业本身的变革是划时代的。学科建设要加快,要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 李增全说。
热门排行
会员动态
相关评论
评论